孫儷《蠻好的人生》:在煙火褶皺里打撈女性生存的詩意與鋒芒 -

當39歲的胡曼黎(孫儷飾)身著墨綠色真絲裙,踩著細高跟鞋闖入金總飯局時,鏡頭精準捕捉到她鎖骨處細密的汗珠與微微顫抖的手指。這個被觀眾評價為“浮夸”的開場鏡頭,恰是《蠻好的人生》撕開“中女”題材偽飾的手術刀——在優酷與央視八套同步播出的這部都市民生劇中,沒有懸浮的職場金手指,沒有圣母式的原諒戲碼,有的只是保險行業暗流中的生存博弈,是女性在婚姻解體與職場傾軋中迸發的原始生命力。



一、當獨立女性褪去完美濾鏡

胡曼黎的出場即顛覆傳統“中女”形象:作為從業20年的保險銷冠,她會在客戶面前秒切滬普與英文雙語模式,轉身卻因不會輔導兒子奧數被嘲“基因退化”;前一秒還對著競爭對手放出“豪車要開,救世主也要做”的狠話,下一秒就因房貸催收短信躲在樓梯間啃煎餅。這種矛盾性貫穿全劇——當她發現丈夫丁致遠(高鑫飾)出軌時,沒有手撕小三的爽劇橋段,而是默不作聲將情書疊進待批改的學生作業本,用紅色簽字筆在“離婚協議書”上劃出凌厲的斜線。

導演汪俊摒棄了《我的前半生》式“被拋棄者逆襲”的扁平敘事,轉而以保險行業為棱鏡,折射出中年女性的多維困境。劇中胡曼黎重返職場時,面對的不僅是95后下屬的降維打擊,更有行業規則的悄然嬗變:她堅守的“人情保單”敵不過AI精算模型,苦心經營的客戶關系被直播帶貨式保險銷售解構。這種真實感源于主創團隊對保險業的深度調研——編劇費慧君曾跟隨銷售團隊蹲點三甲醫院,記錄下癌癥病房外保單簽約率飆升300%的殘酷數據。



二、在廢墟上重建主體性

與胡曼黎形成鏡像的薛曉舟(董子健飾),以“落魄富二代”的標簽撕開階層固化議題。這個曾因家族信托基金破產而蝸居網吧的年輕人,誤打誤撞成為胡曼黎職場危機的“始作俑者”。兩人的關系演變遵循著嚴格的現實邏輯:從最初的互相算計,到被迫組隊后發現彼此身上殘存的理想主義,最終在養老社區保單爭奪戰中形成“老狐貍與小狐貍”的默契聯盟。

劇中多次運用蒙太奇強化這種共生關系:胡曼黎在高端醫療險說明會上侃侃而談時,薛曉舟正蹲在弄堂口為阿婆講解“以房養老”條款;當兩人因理念沖突分道揚鑣,鏡頭卻切至他們分別資助的山區女童在同一片操場奔跑。這種敘事策略巧妙消解了“師徒戀”的俗套可能,將情感線錨定在更本質的價值觀共鳴——對專業主義的堅守,對弱者的共情能力。



三、在道德困境中尋找人性微光

盡管豆瓣評分穩定在7.8,但圍繞該劇的爭議從未停歇。有觀眾抨擊胡曼黎原諒出軌丈夫的橋段是“對獨立女性的背刺”,卻忽略了她與丁致遠在民政局門口的終極對峙:當丁致遠以“兒子需要完整家庭”為由拒絕離婚時,胡曼黎甩出他婚內轉移財產的流水單,冷笑道:“完整家庭?你只是舍不得免費保姆和學術跳板。”這場戲中,孫儷用近乎痙攣的面部表情,演繹出女性在利益博弈中的精明與痛楚。

對小三邱麗蘇(胡杏兒飾)的塑造更顯創作野心。這個游走于富商之間的“職業第三者”,在胡曼黎面前卸下愛馬仕絲巾時,鎖骨處的淤青暴露了她作為性資源掮客的生存真相。當兩人最終坐在黃浦江畔談判,沒有撕扯咒罵,只有對“女性為何總在互相掠奪”的疲憊叩問。這種處理方式雖冒犯部分觀眾,卻暗合上野千鶴子“厭女癥是社會結構產物”的論斷。



四、在弄堂煙火中書寫現代性焦慮

作為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點扶持項目,該劇將保險行業白皮書轉化為極具質感的視覺文本。開篇胡曼黎穿梭的陸家嘴金融城與老城廂石庫門形成空間對話,她為客戶定制的“滬籍學區房+留學信托”組合方案,實則是中產階層教育焦慮的具象化投射。而薛曉舟駐扎的社區養老院,玻璃幕墻外是正在拆除的虹鎮老街,這種新舊交織的視覺沖擊,恰似劇中人面臨的傳統孝道與現代養老觀念的碰撞。

值得玩味的是,劇中多次出現“保險理賠員與算命先生同框”的超現實鏡頭:當胡曼黎為重疾險客戶爭取理賠時,鏡頭緩緩推近寺廟功德箱上“掃碼支付”的二維碼。這種魔幻現實主義手法,將宗教信仰、商業邏輯與人文關懷編織成一張細密的網,捕捉著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精神陣痛。



五、當“姐學”成為方法論

在“中女必看爽劇”的標簽之下,《蠻好的人生》完成了一次危險的平衡術。它既沒有陷入《玫瑰之戰》式“偽獨立”的陷阱,也避免了《親愛的自己》那般懸浮的精英敘事。胡曼黎最終沒有成為手握百億保單的商業女王,而是選擇深耕社區保險,這個看似“降維”的結局,實則是對“成功學”的溫柔反叛——當她教薛曉舟用滬語喊出“儂放心,吾一直在”時,保險條款背后的溫度,或許才是對抗人生無常的真正“保險”。



《蠻好的人生》的爭議性恰恰印證了其價值:在女性題材劇集同質化嚴重的當下,唯有敢于直面生存困境、解剖人性幽微的作品,才能突破“她綜藝”“她消費”的泡沫,在熒屏內外激起真實共鳴。當胡曼黎們不再被符號化為“乘風破浪的姐姐”,而是作為有瑕疵、有欲望、有謀略的完整主體存在時,“中女”敘事才真正擁有了改變現實的力量。


相關影視
返回頂部
日本黄网站